每每想起邓布利多的羊毛袜。
哈利问邓布利多在魔镜里看见什么时,邓布利多说,他看见自己拿着一双厚厚的羊毛袜。
袜子永远不够穿。圣诞节来了又去,而我始终没有得到过一双短袜。人们老是送书给我。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邓校当然不是真缺袜子,大魔法师想要袜子还不是想要多少就能变多少。羊毛袜代表亲情。
就像邓布利多想要袜子却总收到书,我也常常有一些细小而真切的需要,却常常被忽略、被压抑。
微信头像已经六年没换了。
我平时是个不爱拍照的人。
过去总是过于拘谨,在集体活动中常常隐身透明。
老是翻遍集体活动照片找不到一张自己的。
所以难得有人能给我拍一张好照片,就一直用到废。
刚好拍这张照片的是一个喜欢你的女生。
让我更是不禁疑问:是不是有爱的人才能给不上相的人拍出一张好照片?
毕竟谁没事儿有那闲功夫特意来拍你,外加还要找好角度、后期修图。
而又让我多想一层的是,我明明有需要,可为什么总是羞于启齿?
可能经历过太多说了也没用的瞬间,所以就养成了这种总是被动等待的情感模式:
如果不说,别人也能够猜到并加以满足,就有巨大的加分,好感爆涨。
其次是你只浅浅地表达以后,别人却能大费周章地来满足你的细微需要。
减分的是你说了别人也无动于衷和忽略,甚至再三强调TA也不当一回事。
最恶劣的是我老爹那种,你跟他说了以后他还反过来嘲讽你。
但这还是太过拧巴了。
以前年轻时别人理解你可能还没那么大难度。但现在随着心智和阅历渐长,再奢求不言而喻的理解,简直就是在等待奇迹。
更加成熟的做法就是勇敢坦诚地表达需要,既是在照顾自己的情感,也是在给别人理解我们的机会。
以前羞于启齿,可能也是因为那时我们错会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误以为这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让人费心费力去满足我们的需要,好像就是某种形式上的损人利己。
但这不是真的。
存在性的孤独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处境,而用以对抗存在性孤独的主要力量就是关系。
关系能突破孤独的障碍,在不同个体的自我之间架起桥梁。
我们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也在给予别人练习爱人的机会。
人通过与另一个人的相会而被改变,内心世界会变得更加丰富。
即使只是短暂的相会,它也会成为人内在的参考点。
正如格兰芬多宝剑会吸收那些让它变得更强大的东西。
不信你就可以看看自己身上有多少不经意的习惯,或许就是来自于过往生命中某个人的行为示范抑或只言片语。
这也是如果有朋友来咨询我要不要生孩子,我一般都劝生的理由。
孩子并不需要父母,而恰恰相反,是父母需要孩子。
孩子给了父母一个机会,一个对象,去实践无所求的爱。
而正是这个过程,帮助那些身为父母的人对抗和消解了存在性的孤独。
所以,我的朋友,你也想要一双羊毛袜吗?
参考文献
- 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