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读了塔勒布的Skin in the Game,书里主要讲解了非对称风险的概念,比方说如果存在爆仓的风险,那么无论收益再大都不该碰。反复将自己暴露在风险中,无论多小的概率,最终都会死。
但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他关于道德的洞见和倡议:做企业家 (Be entrepreneurs). 勇气是最高的美德,勇气的本质就是承担风险,为更高的价值牺牲自我。这就一下子把我最近的一系列散乱想法都串了起来。
存在主义教导我们要投入生活。但怎样做才算投入生活?像我这样一个一贯不信奉享乐的人,怎么都get不到海滨沙滩的乐趣。或者日常生活的小确幸?也不怎么能唤起我的热情。回想起来,我真正享受的,都是那些非物质的东西。
塔勒布的skin in the game猛然点醒了我。总是做那些不承担风险的事(比如一味思考在脑子里推演一切),让我慢慢丧失对现实的触感,最终陷入对存在和意义的虚无。
我们总以为知识是大学学者发明创造出来的,其实是能工巧匠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人生的答案和自我身份的认同也是一样。普世性只在书本上伟大,但在实践中却是灾难。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无论是普世性原则还是以人为目的,这些都是极好的,我永远不会说他们是错的,但在实践中却极难应用。康德的那些原则通常是要二阶以上的抽象,而95%的人甚至都不具备二阶思维的能力,死活都理解不了哪怕高一个层阶的抽象。运作良好的体系是那些更加本地化的,比如英美的普通法体系之于大陆法系。这些体系与其说是设计出来的,不如说是试验出来的。
我曾考虑学术道路,但总感觉和学术圈貌合神离,感觉在实验和假设当中并没有我所寻求的答案。所以听到Taleb说skin in the game,感觉很有共鸣。这才是我们要走的路,也是最近困扰我的所谓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只在脑子里做安全的想象和推演并不能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答案。我们需要skin in the game, 更甚而地,soul in the game.
把生命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在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失之会深感遗憾而得之会满心喜悦的事上,这才是破除虚无的路径。
我们需要企业家 entrepreneurs.
前一段无心正事,又把《浪客行》漫画看了一遍。然后在reddit上看到一条评论很是切题:杀戮如此轻易,哪如孕育一丝生命那般艰难;毁灭不过一瞬,创造却是漫长而艰辛。
那些简单的道德戒律通常都把事情太简化了,是与非,黑与白。要理解道德的真义,需要我们有能力去理解复杂系统,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径。
为啥非要去做那些费力又不讨好的事?或许是因为我觉得人生无聊每天都想死,不干点费神儿的事简直活不下去。或许是因为美感。人活在世上到底是要顺应自然还是要违背自然?混吃等死及时行乐还是勤奋自律循规蹈距,怎么选的人都有,关键是自己从里面发现美和宁静。有些事我就是觉得太廉价了。
在我理解里,企业家(entrepreneur)造的也不只有具体实物,人和人的连结也是题中之义。
我在(中国)人身上很少看到宽恕这种品质(另一种是正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但却极少有能重圆的。人和人相互憎恨太容易了,但要爱人却需要勇气、耐心和技艺。要对抗原子化,对抗虚无,我们更稀缺更需要的是凝结。若一味只知破坏,却无力建设一个更好的出来,终究难以让人信服。我不反对批评,但若只停留在那一层面就太cheap了。
Skin in the Game还意味着不要把资源和精力浪费在自己不渴望的事情上。我最近很是纠结彷徨,四大皆空,不知道接下来想要什么。但这本书提醒了我,还是有些东西能够唤起我们的生命热情,使人昂扬,接下来应该 put my soul in such g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