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心里很不宁静,烦乱。早早回了家,但满腹郁闷无处发泄。

寻常排遣不过打发一时,终究无味。不如读书,读些难读的书。

想起在红迪(reddit)上别人求荐书的贴子下我回复了《卡拉马佐夫兄弟》,有人在我的回贴下跟贴《白痴》。

虽然陀斯妥耶夫斯基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但我其实没读过几本。那就它了。

花了整整两天时间读完了五十万字的《白痴》。

读的过程思绪万千,看完了后劲儿更大。腹中虽有千言,能说出来的不过二三。趁着感觉的短期记忆还没消散,提笔记下。

读到公爵对待孤女玛丽的种种时,被公爵身上那种基督式的爱感动到流泪。许是年纪大了,更能理解这世上什么东西更稀有可贵。

世上多的是有泪不轻弹的有毒雄性气质,多的是不示弱的生存哲学,多的是以牙还牙十倍奉还的气性,稀缺的是温柔宽恕的心。而这其中,一时的恻隐之心常见,而一贯的成体系的仁恕之道不常见。

在《卡》里陀翁教导我们:爱具体的人,而不是爱抽象的人。

可是爱具体的人有多难。总是和误解拒绝伤害痛苦相伴。人和人之间的厚障壁,人们各自过剩的自尊心。

到底要有多强大的内心,才能化解一切怨念像基督那样的爱人。

而且费这一切的劲儿有什么好处吗?

书里这样人格完美的公爵最后还不是成了一个彻底的白痴,谁也没有能够拯救。

没有好处。没有什么现世的好处。

纯粹是一种美感。道德上的美感。

举个很小的例子来说明,是我在reddit上看到一个问题,怎么回应女生说「我有男朋友了」?

事体虽小,但是反映的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关于人际中的拒绝。特别是当你根本没那个意思的时候,那就更夹杂了被误解的委屈。

是像唐山的兄弟们一样给她打一顿?还是抢白嘲讽她一下,让她认清「我对你没兴趣」这个现实,摆正她的位置?

我看了一圈回贴,发现最终还是“Of course, should’ve known”(当然,早应该知道了)然后退开,这个回应最佳。

以牙还牙针锋相对自然解气。但是从根源上理解别人的困境和痛苦,可能就不会第一反应是生气了。因为对方这样一个反应不知道是被多少次糟糕经历训练出来的结果。

这就是公爵的过人之处,别人看到女主娜斯塔霞时只会震撼于她颠倒乾坤的美,可他从中看到的却是她所承受的精神痛苦。

年轻时哪里懂基督的精神高明在哪里,别人打你的左脸,你把右脸也伸过去,简直荒唐。

可截至我们的时代,胜出的就是基督的精神。大概人的心底呼唤这种无条件无所图的爱。

我花了很长时间研究道德哲学,质问善恶是非的标准,拷问人活在世上的意义。目前能说服我的唯有康德的道德学说。而在康德道德体系的背光里潜藏的是基督的精神。

人的道德情感究是从哪里来的呢?做个高尚的人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说懂得顺应时势,经权达变,在社会阶梯上攀爬,追求权力,享乐纵欲是人间正道的话,何以我对这样的人内心升不起一丝尊重?

有的人身居高位睚眦必报(我说的是法正),别人骂他一句就要把人判个十八年,可以动用世上的一切资源来疗愈自己的童年,不惜一切代价贯彻自己的意志,言出法随。

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是「正道」的极限了吗?但是这里面有任何值得敬重的地方吗?有任何美感吗?

人格的伟大和卑劣,你从功利的角度是没有办法解释的。

道德之美就在于它的逆流而动。

基督的精神为什么可贵?

在我们的社会上充斥了看不见别人苦衷的道德评判。而其中大多数都是自私虚伪的,因不具有普世意义故而本质上是某种形式上特权的傲慢,因为自己站在有利位置上就心安理得地评价别人。

而那些落在这样大大小小的圆圈之外的人该何以自处?从此就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吗?如果说人间失格是言重了,只适用于那些极端状态的话。那感觉被道德束缚低人一头,可能就是凡人的常态了。

基督式的爱可贵之处就在于,为这些受苦的人兜底。凡人的爱是有条件的,因为凡人判断好恶的圆圈是有边界的,有的边界甚至小到只能容纳自己一人。

而基督式的爱是没有条件的,可以容得下更多人(我本来想写所有人,但转念一想,容得下魔鬼吗?这是个问题,所以改成比较级,比凡人多一点就好)。

哪怕你在世上无依无靠孤独一人,这世上仍然有人无条件无所图地爱你。

你说我还没这么惨呢。那你大概还没理解存在性的孤独。不孤独的人很难有宗教性。

我一直不怎么看得起我们学校的校训「厚德载物」。

就是说起「厚德载物」,你脑子里能想象出一个具体的形象吗?是刘备、宋江这样的吗?假仁假义。满嘴都是仁义道德,心里全是利益算计。

但《白痴》里的梅诗金公爵,忽然就让我想起这句话,给了我这样一个样板。

所谓载物,承载的是他人的痛苦。通俗点讲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意思上接近。以我们丰富的受苦经验,给其他迷途之人以精神支持,至少在受苦的路上不孤独。

无所求的爱并非没有回报。

人会变得丰富,感到自我实现,减轻孤独。

通过帮助别人,从而帮助了自己。

通过关爱别人,我们自己也得到了关爱。

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