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道德?

就我理解,道德就是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问题。


二、道德为什么重要?

道德既不保证物质富裕,也不保证受人尊重,几乎没有什么肉眼可见的好处。

为什么要研究这些虚头八脑的玩意儿?

可它就是这么重要,而且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愈发地重要。

尤其是当你和周围人的观念出现重大分歧时,谁对谁错孰是孰非,变成这样一个严重而且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时,就使你不能转过头去,假装无事发生。

实际上,道德的内涵远比一些人理解的更为广泛。

武侠小说里常见,坏人做坏事前,总要先说上一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或者什么“无毒不丈夫”云云。

虽然不寻常,但这就是道德。

行事之前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到道德上的合理性,说服自己在干对的事。

另外,道德事关尊严。

物质富裕不足以解决精神贫瘠,社会地位不保证值得尊重,聪明才智总在现世的复杂性前显得浅薄异常。

到底什么才足以当得起人尊严的支点?

思来想去,唯有那些能经得住内心审判的东西,自身理论的内和谐,所持原则的一致性,为人提供尊严的支点,撑起人钻石般坚不可摧的精神内核。


三、 思考的工具

前提假设和逻辑。

传统的社会道德不一定站得住脚。

从小习得的观念未必经得起推敲。

大多数人的意见也不保证其正确。

甚至在道德的体系里,实然和应然也是两码事。

事情实际是怎样的,也不代表它就应该这样。

检验一个命题正确与否唯一可靠的就是前提和逻辑。

如果前提假设无误,逻辑也没有问题,那么不管结论怎样惊世骇俗,它也正确无误。


四、道德客观存在吗?

换个常见说法:你相信有普世价值吗?

关于这个问题,分成三派:

虚无主义认为不存在;

相对主义认为存在但主观;

客观主义认为存在且客观。

1.  相对主义

我们先从最弱的一派开始。

相对主义承认道德存在,但认为没有什么普世价值。

道德只相对于社会或者个人来说正确。

适用于一些社会的不适用于其他社会,适用一些人不适用其他人。

这一派你肯定很熟悉了。“我大清自有国情在”。

但是实质上经不起追问,刨根问底下去只会自相矛盾。

同一个命题,你说对,我说不对,我们两个只可能有一个是对的。

强要说我们都对的理论,那它本身就是错的。

如果非要在表述之前加上“你认为”“我认为”“你社会允许”“我社会允许”,这样虽然消解了矛盾,但分歧也一并消失,道德辩论就失去意义。

而且不能解释道德进步。

旧社会的道德和现在社会的道德一样好?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全都没有错?

如果你要继续辩称,“道德要尊重时代和国情”,那恭喜你,你已经弃暗投明,因为这句话本身就是一条普世的道德判断,你在陈述一件要让所有人认可的主张,已经背离了你相对主义的立场。

如果强要怀疑普世价值,不如转投虚无主义。

2.  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代表思想有两种:

一是错误论,像无神论否定上帝一样,彻底否认道德存在;

主张这个世界根本没有道德特征这种东西。

物质世界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但道德价值不过是人自己加上去的。

根本就没有道德事实这种东西,因而道德判断就没有真假的基础。

说到底,道德不过是人的虚构罢了。

二是表达主义,认为道德判断并不反映真实世界,只是在表达情感。

当我们说“见义勇为是道德”的时候,我们是在说“干得好!点个赞”;

当我们说“强奸杀人不道德”的时候,我们是在说“呸-真恶心-停下”。

说到底,你只不过是在表达情绪,根本就没下任何结论判断,也就谈不上对错是非。

3.  客观主义

客观主义认为存在客观道德标准,相信存在普世价值。

虚无主义和客观主义目前还没有分出显见的胜负。

我也曾一度奉“道德是人为构建”的理念为圭臬。

然而就像《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伊凡一样,即使他不相信上帝不相信永生,声称人可以为所欲为,但终究还是逃不过对于老卡拉马佐夫之死的道德困扰。

虚无主义是对抗道德绑架的一把利器,但并没有彻底解决我的问题。

目前虽然不能证明普世价值真实存在,但也没有一个反驳的理由把它打倒。

普世价值不要求绝对规则。因为客观性和严格性是两码事,好比牛顿定律在高速和微观下不成立,但不能否认其客观性。

同等权利不能否定普世价值。你有你的道德,我有我的道德,我们都有说话的权利,但不代表我们同样有理。

文化差异不能否定。因为文化差异可能只是表象,并不能否定底层逻辑的相通。

存在分歧不能否定。古早以前地心说和日心说也争执不下。直到现在也仍有许多人相信地球是平的。

科学不能证明不能否定。因为科学同样不能证明科学理论的前提本身。

比较难反驳的是“绝对理由论证”和“道德动机论证”。

绝对理由论证:客观道德是否预装了绝对理由?如果真有普世价值,那就应该无条件遵守,但没有这样的绝对理由。

道德动机论证:信念不会产生行动。比如我相信太阳东升西落,但这不会要求我做什么。但道德预装了行动的动机,所以道德不属于能判断真假的范畴。

总而言之,客观主义要搭起一座房子,虚无主义要拆了它,就在建房拆房的争执下,我们才能建起一座足够结实的房子。

虽然两方争执还没有分出胜负,但我私心还是需要一座房子遮挡风雨。

所以,目前我持客观主义立场——普世价值是存在的。


五、怎样才算道德?

1.  神命论——上帝创造道德

苏格拉底问游叙弗伦:众神喜爱虔诚的行为是因为它们是虔诚的,还是因为这些是众神喜爱的所以才虔诚?

所有持神命论的观点都要面临这样一个游叙弗伦困境:

如果上帝制定道德是没有理由的,那么它就是武断的,这就动摇了它的权威;

如果上帝制定道德是有理由的,那么这些理由才是判断对错的根据,而非上帝。

放在中国这样缺少宗教氛围的社会里,换下主语也是一样的:

是孔夫子(或者其他什么人)制定了道德吗?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下面的话:

Human decencyand morality is not derived from religion. It precedes it. ——Christopher Hitchens.

人的尊严和道德不是从宗教衍生而来,而是先于宗教。

我们需要上帝来确保道德上的动机吗?

如果我积德行善只是为了将来上天堂,或者是希望善有善报,这样有道德价值吗?

需要外在或者自私的动机才去做好事,虽然干的是好事,但却出于错误的原因。

前年参加一次《杀死一只知更鸟》的读书会时,我提过这样一个问题:

是不是只在有宗教信仰的社会里才会产生像男主那样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

我还记得对一位书友的回答相当不满:

她认为男主这样做是为了他的孩子,为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多么典型的中国式道德观。

男主人公身体力行正义之事,仅仅是因为他认为这是正义的事。

正义本身就是足够好的行动理由。

借用《真探》里的一句话:

RUST: if the only thing keeping a person decent is the expectation of divine reward, then brother, that person is a piece of shit.

泛用一下,如果让一个人体面的唯一原因是他期望有什么外在的好处,那这个人就是一坨屎。

真正的道德动机来自于对生活中有道德重要性东西的热爱和尊敬。

宗教并非道德的必需品。

2.  自然法——自然法则

自然法理论把道德建立在自然运行方式之上:自然界万物各有天性,凡是符合天性的就是好的,违背天性的就是坏的。

自然法则描述和预知事物的行为,英语里法律是law,牛顿定律也是law, law是不能打破的。但道德法则可以打破,不能预测人的行为。

自然法则可以规定人的行为极限,比如跳下10楼会死,但是不会告诉你该干什么。

所以,自然在道德理论里也作用有限。

3.  利己主义——个人利益最大化

3.1 心理利己主义——人人自私

先问一个问题:是不是人人自私不可能利他?

这个问题答案很重要。如果这观点成立,那就意味道德的失败。

如果当真人人自私不可能利他,那道德就不能要求人自我牺牲。

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相信表象。

因为现实世界里确实有利他行为的证据,证据不支持这一判断。

生活实践,学术研究和大量实验表明:

同情可以激发利他动机。

虽然你仍可以把一切利他行为,说成是为了多巴胺/睡得踏实/长远利益,但未免过于强辞夺理。

3.2    伦理利己主义——人人自私人人才更好

想起高二思想政治课上,老师提问是不是认为人人自私。

我回答说:如果人人自私,那么人人就不能自私,因为你就不可能无偿占有别人那一份。

现在看来我显然答非所问。

老师问的是关于心理利己主义的问题,而我的答案则是关于伦理利己主义。

心理利己主义是个关于人性的判断。

伦理利己主义则是一个道德的理论:

我们唯一的道德责任就是自我利益最大化。

代表性是安兰德的观点:让每个人都更好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人人为己。

举个打麻将的例子:如果每人每轮都要把所有人的赔赚算清楚,要不一会儿就迷糊了。但是如果各人只算自己的账目,那就可以一切井井有条地打上一通宵。

但问题是:当我们的利益互相冲突时,应该把他人的利益置于何地?

按照伦理利己主义的原则,他人的利益等于0.

拔一毛以利天下?不好意思,那超出了我的道德责任。

《乱世佳人》里斯嘉丽的名言:即使去偷去抢去杀人,我再也不要挨饿了。

那我为了自己不挨饿,就有道德义务去偷去抢去杀人。

4.  功利主义——整体幸福最大化

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整体幸福最大化。

中文语境里一般不认为功利主义是个好词。但这只是望文生义地理解了功利。

功利主义预设了平等和一视同仁,不管你富比王侯,还是一贫如洗,在功利主义的计算体系里,你们的幸福都同等重要。

它在道德上灵活,只要结果是好的,就没有什么绝对不能做的事。

但它的问题和它的优势一体两面:

如果拿给你儿子治病的钱可以救另外两个陌生人,那你该救谁?

如果拿一个健康人身上的器官可以救活5个人,那么干还是不干?

你要是一个严格的功利主义者,那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救更多。

但是这样对吗?

而且肉眼凡胎又怎能把所有后果都计算清楚?

所以有人用规则功利义来修补:

道德等于最优化的社会规则——如果大家都遵守这个规则,结果最优。

但无论你目标是什么,你的最优规则总有失灵的时候。

假设你现在清楚知道你的规则失灵了,那么你是该追求最优结果,还是守着最优规则不放?

5.  康德的道德观——正义至上

康德把道德规则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康德眼里的道德规则是绝对的,绝不能违背。

他反对行善(benevolence)是道德的核心,

认为正义(justice)和一致性(integrity)才是。

检验一个准则是不是道德的标准是:它是不是能普遍化。

设想一个人人都遵守我准则的世界里,我的目标是不是还能实现。

举个性别失衡严重地区的例子:我的目标是传宗接代,我的准则是堕掉女胎杀死女婴。那么在一个人人都按照我准则行事的世界里,活下来的就只有男性。那么我的目标就不能实现。所以我的准则是不道德的。

而坚持自己所信仰的道德准则,不把自己视为例外,就是康德所推崇的一致性(Integrity)。

常听人说中国人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但是按照康德的一致性原则,那显然不这么一回事:

因为你要当真是一名社达,那一旦你发现自己不是优秀的个体,就应该坦然接受被淘汰的命运。

就像一个真正的纳粹主义者,一旦发现自己是犹太人,就应该毫不犹豫走进毒气室。

但你不排除,还真有狂热分子干得出来。那么按照一致性原则,狂热的纳粹也是有德之人,因为他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对此,康德还有另外一条关于道德的原则——人性原则:

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是一种手段。

理性和自主性撑起了人的尊严,赋予了人独特的道德地位。

理性让人可以通过理智为自己制定目标;

自主性让人可以为自己立法,选择哪些原则支配自己的人生。

正因为这两个特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

突然理解我为什么如此反感“洗脑”“带节奏”这样的词汇,因为他们贬低了人的理性和自主性。人有理性可以分辨是非,人有自主性可以决定自己信什么。

诚然许多人把这些弃如敝屣,使洗脑成了社会现象,但你不可否认总有人能明辨是非,总有人能为自己立法。

康德认为,行为的道德并不取决于结果,而是取决于我们能为之负全部责任的部分——准则和自由行动。

未来的结果这种带有偶然性和运气成份的东西不应是衡量对错的标准,过去的行为和应得的奖惩才是道德评价的基础。

善良意志(goodwill)是唯一在所有情况下都有道德价值的东西。

我们看到自己在道德上必须要做的事,于是因为这个原因去做这件事,不用在乎他人的眼光,也不用计算行为的成本和收益。

但行好事,不用在乎前程;但求正义,不用担心天塌。

6.  社会契约论——自由理性人的共同选择

社会契约论认为,道德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

道德是一组促进合作和惩罚背信的规则,使我们免于自然状态,跳出囚徒困境。

只要我们是自由平等理性的人,就都能认可这些规则。

判断一个规则是不是合乎道德,只要站在无知之幕后面,不知道自己是生而为奴还是奴隶主,是男是女,是黑人是白人,是信基督还是信安拉……抹平一切不同特征,把所有人放在相同的起点上,看是不是还能认同这些规则。

社会契约论可以很好解释道德的客观性——如果道德不是人创造的,那它是哪来的?

道德是像你我一样但比我们更理性自由的人共同认可的一套互利规则。

道德规则不用像物理定律一样永恒真理,它是根据人性和人类所处特定环境得出的最优解。好比纳什均衡的最优解一样。解题过程虽然是通过人来完成,但是结果和你个人有关系吗?

社会契约论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它认为不道德的行为可能是出于理性的。

社会契约论认为道德来自互惠合作的规则,假定了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利的,而且自利合乎理性。

我制定规则时想象自己什么特征都没有,但我现实里必然和各种身份绑定,我为什么要遵守那些跟我处境没有任何关系的君子之约?

想象里我愿意捐出10头牛,现实里我1头也不愿意,因为我真有1头牛。

所以同意到底应该是基于假想的,还是应该基于现实的?

另外,如果规则是来自外在的社会约束,那我如果既能享受好处又不用付出承担义务,搭个便车,岂不美哉?为什么要让自己麻烦?

又假如有个科技领先我们许多的外星文明,他们为什么要和地球人立约并遵守?

同理,你又为什么要照顾老弱病残?

所以感觉上道德来自互惠合作规则这说法是个美化的版本,更现实的版本是基于确保相互伤害的能力之上。

没有能力伤害他人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办?

有能力但自觉接受道德约束的人活该吃亏?

社会契约论并没有提供一个遵守道德的绝对理由。

还有许多其他版本的道德理论:

诸如伦理多元主义,前面都是一元论道德,认为有一条至高无上的道德规则,多元主义则认为有多个根本道德规则。但我目前对不能解决道德优先级的理论兴趣缺缺。

还有女性主义,但我目前缺少深切的共情,以后可能单独拿出来学习。

结论:

截至目前,我最欣赏的是康德的理论,也最符合我野生的道德观。

重正义甚于结果,重一致性甚于行善。

道德本身有其内在的重要性,无关外在的奖励和约束。

人的尊严来自于道德。而道德价值来自于善良意志。

康德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道德自处的指导:通过理性为自己立法,坚持原则的一致性。

社会契约理论给我们指出与人相处的道德启示:建立在同意和契约之上的互惠。


六、 一些现实的道德思考题

1.  老百姓是道德的最终标尺吗?

X县人应当为人口拐卖负什么道德责任?

受制裁影响的普通俄国人无辜吗?

如果无辜,为什么?

如果有辜,他们应当为普京的战争负什么道德责任?

2.  谁是“我们”?

一个人对自己的原生共同体负有怎样的道德义务?

面对歧视时,怎么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如果你信奉的道德和群体内多数人严重分歧,那么谁还是你的道德共同体?

3.  正义 vs 宽恕

正义(justice)听上去美好,但正义女神是手执利剑的。

正义意味着报复,惩罚,以牙还牙,对恶行永志不忘,不惜代价贯彻正义。图片](https://substackcdn.com/image/fetch/$s_!QK9i!,f_auto,q_auto:good,fl_progressive:steep/https%3A%2F%2Fsubstack-post-media.s3.amazonaws.com%2Fpublic%2Fimages%2Fdc7c0d42-26d1-4e03-a4c4-26e38877ce1d_760x535.jpeg)

圣经里有两个版本的上帝:

旧约里的上帝报复心重,动不动杀人灭世,我们可以叫他正义;

新约里的上帝则告诫你要宽恕,要爱你的邻居,别人打你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

年轻时不解其真义,心说这不闹呢么?

而今多历世事,始解其三味。报复是人性,宽恕是神性。

那我们何时该坚持人性贯彻正义,何时该迈向神性选择宽恕?

4.  爱国主义有什么错吗?

据李光耀说,北欧三国的民族主义使得其本国人愿意承担高税负来帮助同胞。而另一些地方的民族主义就变成了砸在同胞头上的U型锁和党同伐异的大棒。何以如此?

显而易见,爱国肯定分好坏。那么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我觉得可以试着善良意志(good will)的角度解释。

国家利益是考量个人立场的最高原则吗?

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什么才是?

5.  白左有什么问题?

你认不认同白左的理念?

如果你认同,有什么理由?

如果不认同,有什么问题?

这问题是立场问题,还是智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