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日常大议恫人,但是正经书读得少。我对哲学不过文盲水准。
近半年参加不少活动,跟着读了一些哲学的书。
发现其中不少命题和独立的瞎想不谋而合。
顿时感觉上当了,以前可能被那些故作高深的装X犯忽悠了。
哲学书如果译得让人看不懂,那说明译错了。
最近听人这么说,我简直不能太赞成。
在我看来这才是哲学,或者说思想,本来的样子。

我觉得有必要系统了解一下思想史。
领略人类两千年的智慧,过程定然不会无趣。
如果无趣,那说明打开的方式不对。

我的朋友提丰给推荐了一本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
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领略思想的历程,感受思维的乐趣。

系列文章,随看随写,不定篇幅不定期更新。
哲学小白写的文章,宗旨是让像我一样的萌新也能看得懂。


第一个问题:

宇宙万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纷繁万象的事物里有没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元素?


第一代哲学家

不妨让我们清空思想,回想一下自己的幼年,可能多少都有过类似的疑问。
如果把人类的思想史看成一个人的成长历程,那么泰勒斯就是那第一个睁眼看到自然的人。

泰勒斯说:万物是水。

他可能观察自然,看到水蒸发成气,水凝结成冰;看到动植物都富含水分。
江河湖海当然是原始的水,那么其他东西是不是归根到底都是水的不同状态?由各种不同状态的水组成了世间的万物?
这个结论现在看来好像胡扯淡。但其中的意义非凡。
说万物是水,而不是别的什么神造的东西,意思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是人类思想理解不了的。
从他开始,人类的思想从过去的神话思维进步到理性思维,开始了用理智征服宇宙的旅程。

接下来有人反驳他,说如果万物都是水,那不就代表着任何东西都能变成别的任何东西。
比方说,土能变成水,水能变成人,那不就代表着土也能变成人,反过来一样。
那为什么不说万物都是土,也不说万物都是人,而非得说万物都是水?
所以这人主张,不变的元素是一种不确定的东西。

又有人接着提问,如果万物都是水,那水是怎么变成其他东西的?
这个人主张,万物是气。气冷却变成水,水再冷却变成冰,气加热变成火。
火气水土四元素说由此而来。


第二代哲学家

第一代哲学家争论的问题是不变的元素是什么。
第二代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前提发出疑问:到底有没有变化?
有人说,万物一直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东西。
有人说,变化是不可能的,不可能被人认识。

说变的人是赫拉克利特,他的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主张万物一直在变化,不变的是对立统一的规律。
举例来说,虽然我现在活着一直没变,但我身体一直在衰老,只不过现在活着的力量占上风,哪天死的力量压过活的力量,那我就嗝屁了。
我虽然表面上没变,但内里一直在变化。现在看到的我和刚才看到的我已经不是同一个。不变的只是,两种力量暂时平衡的一种和谐状态。

说不变的人是巴门尼德
他的根据是只有存在的东西才能被认识,不存在的东西思想认识不了。
我们说一个东西变了,那意思是原来的东西消失,新的东西凭空出现。
这就假设了“不存在”这样一个思想认识上的黑洞。人能理解的变化只是“存在”这半边的,“不存在”的那半边是人无法思想的。
所以人根本没办法整个理解变化的全过程。
在人的思想范围以内,变化是不可能的。
所有存在的东西是个不变的统一体。觉得有变化那只是你的感觉在骗你。
这种精神病一样的言论,据我的理解,实际蕴含的意思是“物质不灭”“质量守恒”。
比如说,你看见树叶变黄,你以为树叶变了,但实际上根本没变,组成黄色和绿色的物质一直在那儿没多没少。


第三代哲学家

面对上面这种种互相矛盾又各有道理的言论,第三代的哲学家试图和出稀泥。

代表性的是恩培多克勒构造论

1.  世界由火气水土四种基本元素构成;(这是泰勒斯那一代人的争论成果)

2.  除了元素以外还有两种力量:起统一作用的“爱”和起分裂作用的“恨”;(这里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的主张)

3.  四元素在质和量上都不可变化。不同量的四元素相互结合创造出万物。(这里可以看到巴门尼德的影子)

就这样在综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恩培多克勒构造了一个既包含变化也包含不变的世界模型:代表不变的是四元素的数量和特性,代表变化的是四元素之间的相互结合和分离。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德谟克利特的天才发明——原子论,横空出世。
恩培多克勒基本上把前人们的理论揉到一起;
德谟克利特则几乎在每个方面都有突破性创造。

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它们在虚空中做机械运动。
1.  关于物质组成的问题上,跳出前人那些具体可感的火气水土之类的东西,创造性地提出万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组成;
2.  关于存在的问题上,巴门尼德认为虚空(非存在)超出人的思想范围,而德谟克利特则主张虚空是存在的前提;
3.  关于变化如何发生的问题上,他认为万物的变化完全由原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决定,就像玩弹子游戏一样,只受机械力量的支配。摒弃了其他哲学家喜欢的爱恨心灵之类的玄学力量。

这是在公元前4世纪,近代物理化学出现的两千年前,在实验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希腊人单凭肉眼观察和理性思辨就想出了这么超前时代的理论模型,不能不让人赞叹。

但像其他很多天才理论一样,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过于超前他所处的时代了。
原子这种肉眼看不见的东西,让人去相信,也确实是为难古人。而且这理论过于机械,很难解释生命现象。


所以接下来主宰西方思想两千年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在物质组成方面,亚里士多德在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基础上,又新加入构成天体的第五元素“以太”。
在运动变化方面,则提出了自己的四因说:认为事物的变化受一定目的指导(目的因),需要外界提供动力(动力因),会怎样变化取决于自身材质(质料因),变成什么特性又对应于最后的形式(形式因)。
举例来说,我要制作一个水杯,那么我想造杯子的意愿就是目的因,我动手制作给材料施加外力这是动力因,杯子是透明的玻璃杯还是结实的金属杯这取决于我用的材质(质料因),最后做成的杯子能装水则是因为我把它做成了杯子的形状(形式因)。
事物的变化就是由这四因(四条原则)共同决定。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上面这些人的答案都不同。

毕达哥拉斯派认为不变的元素是数学。
毕达哥拉斯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可见数学可用于测量土地(几何)这种现实事物上;
毕达哥拉斯从美妙的和声中发现了黄金分割律,可见数学和音乐之间也有对应;
就连天体做的圆周运动,也服从数学规律。
事物会毁灭,但数学概念却不会。而且数学知识是确定的知识,是从逻辑上被证明了的东西。
所以他们相信,数学才是自然界中的不变元素。


对于哲学最开始关心的宇宙论问题,暂时告一段落。
在下一篇里我们看看关于认识本身和伦理政治问题,希腊人又有怎样精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