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议事规则

之前做《联邦党人文集》读书会时,遇到一些问题。
于是想要重新构想一种组织形式,可以让不同观点的人坐在一起有序地讨论一些争议性的话题。

研究了一段罗伯特议事规则,直觉上这是一套很好的工具,适用范围极广。
反复有人跟我说,罗规只适用于议会这样的场合,讨论那些可以执行的事务。
但我以为不然,议事规则研究的是“如果在没有权威的情况下,平等自治,达成共识,重建秩序”的问题。
那按我的理解,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三人以上的讨论。
说只适用极有限场合的,就好像那些跟我说“MBTI理论只适用于人力资源领域”的人一样,没有充分理解其中的精神原理。

实质上,罗规是一门关于“群己权界”的艺术。


《十二怒汉》观后感

理解了大致原理,接下来琢磨的是如何实践的问题。
不得不说,可供参考的素材太少。
这一方面是学校通识教育的缺失,没人教过你如何和人平等自治地组织协作;
另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的耳濡目染,日常生活里到处是森严的等级体系,大家更习惯的是“被领导”和“伸手党”,以及与其和别人多费唇舌还不如自己单打独斗的“独行侠”。

昨天我又把《十二怒汉》翻出来,结合新学的罗规重看了一遍。
看完有以下几点新的感触:

  1. 不管哪儿,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到处都有不守规矩的,都有充满偏见/情绪的人,指望立几个规矩就能约束各色人等,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2. 有些规矩很有借鉴意义,比如,轮到别人发言的时候其他人就闭嘴,就事论事不准人身攻击…
    就连这些听上去理所当然的规矩,其实电影里也不是遵守得很好。但是不妨碍。
    最重要、最核心的点是保证少数派能说话。
    只要少数方能说话,就有能以理服人的机会。

  3. 群体是有智慧的。
    就连亨利·方达的角色一开始也只是一个合理怀疑,没有充分根据。但是辩论起来以后,其他人就不断补充出各自了解的信息,比如蝴蝶刀的用法、眼镜印痕…,最后就形成了一个更全面的图景。
    如果强要说乌合之众也可以说得通,毕竟一开始只有主角一个人跳反,其他人都是一窝蜂地认为有罪。但是一旦有效交流起来以后,最后大家就都看到了一个,相比任何一个单人刚开始看到的,更全面的信息图景。
    这就是我眼里看到的群体智慧。


附:罗规八条

最后附上我自己拣选重排编的"罗规八条",准备在读书会上小试牛刀。

一、自由讨论的时候

  • 文明表达原则:不得人身攻击、道德审判、质疑动机
  • 发言完整原则:不得打断别人发言

二、需要辩论的时候

  • 一时一件原则:不得跑题
  • 正反轮流原则
  • 立场明确原则:先表明赞成反对,再陈述理由

三、辩论激烈的时候

  • 限时限次原则:每人2次发言,每人2分钟
  • 面对主持原则:面对主持发言,不能直接辩论

四、需要表决的时候

  • 过半通过原则:赞成多于反对动议通过,平票不过。特殊议题(涉及少数权利)过三分之二通过

说明:
我为什么想要搞读书会?自己孤独研究深度思考不好吗?

一方面确是排遣孤独的需要。孤独是种慢性病。
我感觉自己曾一度濒临抑郁,读书会确实有效地缓解了。
而且高级的聊天是种享受。大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明白。

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心心念念的“群体智慧”。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个有意思的问题:
为什么《乌合之众》会大热,而《群众的智慧》几乎无人问津?
倒也不能全怪“大家都认为别人是乌合之众”。因为现实如此。
而结果是通向“乌合之众”还是“群体智慧”,关窍全在于其中的组织结构。
正如一样的碳原子,究竟是组成石墨还是组成金刚石,全在于分子结构。

个体的理性和智慧终究有限,而顺着群体智慧的方向研究,则有可能达到一种个体智慧无法企及的“奇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