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虽说不相信共产党,但还相信国家民族;
后来国家民族也不信了,但至少还相信人民;
后来我连人民也不信了。
也无法全信上帝,因这与我长久以来「绝不盲从」的信条相背。
然后是虚无。但虚无是死路。我既然不能积极地肯定有,那同样也绝不会全然地相信无。
思想面临冲突的时候,它又迫切需要一个答案。否则几乎就无法立足。
道德和信仰成了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们是一切意义和价值构建的根基。
这痛苦听上去矫情,但好在并不独我一份。
和《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伊凡如出一辙,
也和伊凡一样被佐西马长老的话安慰到:
佐西马:您心中的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您最大的不幸就在这里,因为这问题非解决不可。
伊凡:但是这问题在我心中能解决得了吗?能够向肯定方面解决吗?
佐西马:即使不能向肯定方面解决,也永远不会向否定方面解决,您自己也知道您心灵的这一特点;这也就是您的心感到十分痛苦的原因。但是您要感谢造物主,是他给了您一颗能够经受这种磨难的高超的心,能够思念和探索上面的事,我们是天上的国民。愿上帝保佑您,使您的心还在人间就能得到解答,愿上帝祝福您。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允许我这里大段地摘抄,这些天反复阅读的篇段。也同样献给那些精神上受苦的人。
回到道德的问题,上面提到「绝不盲从」的信条。
你看这些你死都不肯放弃的东西(无论是生理性死亡还是社会性死亡),那不就是你最深沉的信仰吗?
以前我只道是自己一身反骨,学了点哲学以后才知道那叫自由意志。
哲学思辩的意义就在于把你那些野生的想法推向理性上更牢固的根基。
如果仔细分析「绝不盲从」的内涵,你发现它实际说的就是「自由意志」和「理性」。
而这就是康德主义道德哲学的全部根基。
初次接触康德理论时,误以为自由是一种能通过康德可普遍化测试的道德原则。
读了《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发现:错了,完全本末倒置,搞反了顺序。
自由不是道德的一种,而是反过来,道德是关于自由的法则。
没有自由就没有道德。
古希腊哲学把知识分为三类: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
逻辑学不涉及任何物质实体,纯粹研究形式哲学。
物理学研究自然的现象,揭示自然规律。
伦理学研究自由的现象,发现道德规律。
而面对茫茫然的社会现象,到底怎么样才能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发现道德律?
我们手头现有的材料有:
第一层,普通的道德知识——诸如什么场合做什么事,e.g. 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
第二层,哲学的道德知识——道德格言,e.g.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层,通俗的道德哲学——综合日常经验形成的整套体系,e.g. 功利主义伦理学
而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里要做的事就是:
从上面不同层面的道德知识,一步步上溯,直到找出一条至高无上、抛除一切经验成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原则,a.k.a,道德形而上学。
他的思路就体现在本书的章节名字:
第一章 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第二章 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第三章 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他用前两章找到这样一条至高的原则,用第三章确立这原则。
下面就是这唯一的最高原则(标准公式):
Act only according to that maxim through which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become a universal law.
你要仅仅按照你同时也能够愿意它成为一条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去行动。
从这一最高原则又推出三条派生形式:
自然法则公式: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目的性公式:你要这样行动,永远都把你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而决不只是用作手段
自律公式:作为普遍立法意志的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
然后他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按照对自己/他人和完全/不完全划分为四个象限:
- 对自己的完全义务:不要自杀
- 对他人的完全义务:不要撒谎
- 对自己的不完全义务:发展自己的才能
- 对他人的不完全义务:帮助别人
目前本书还只看到三分之二,关于这些原则的解释和论证我们以后的篇章里详谈。
今天只谈感想。
首先,我看得很爽,就像饿了很久的人终于有了能吃的食物,终于又有能适合成年人思想层面的读物。书中的洞见俯拾皆是:
除了一个善良意志以外,根本不能设想任何东西有可能无限制地被视为善的。
—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假如一切价值都是有条件的,因而是偶然的,那么对理性来说就将无论何处都找不到什么至上的实践原则了。
—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在目的王国中,一切或者有价格,或者有尊严。
—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凡超越于一切价格之上,从而不承认任何等价物的事物,才具有尊严。
—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其次,终于发现一些能说服我的道德信条,至少暂时地有一些相对可靠的行事依据。
以康德所举的四个实例来说,
其中对自己的两条义务,非常接近我十二岁时为自己所订的两个信条——「不死」和「进取」。
而不得不承认,对他人的义务,在我这里是缺失的。
在我生长的环境,几乎没什么人真正打心眼里认为自己对他人有什么义务。
而这正是我个人乃至这个社会的悲剧所在。
道德是一种群体智慧。
我过往对道德不屑一顾,因为彼时道德于我是礼法,礼法岂为我辈所设哉。
这倒也不能过分苛责自己,因为我们目力所见的道德尽是无耻之辈向你兜售他们自己也不信的东西,抑或是自私自利之徒拿来让你服务于他们的工具。
把这种东西叫道德既是对我们智商的侮辱,也是对道德本身的羞辱。
道德是那些发自内心的东西。
回顾往事,
感觉自己犯了每一个错,羞愧之情油然而生。
(I made every mistake, and felt the shame rise in me. —Hamilton)
但相较而言,羞愧更多一点的是关于他人的部分。
关于自己的部分,虽然问题很多,但大体上并没有特别愧对自己的信条,所以反而甚至是有一些骄傲在的。
但是关于他人的部分,因为没有任何道德信条,可以说是为所欲为。
但吊诡的是,单纯把人视为手段,按道德不是应该你损了别人利了自己。
可实际上这种情干得越多,我对自己的评价就越低。
所以有理由相信,有些东西即使没有明文,在你心底也还是有所信仰,有所褒贬的。
这就是所谓道德的客观性。
这里借康德之手把我道德版图里缺失的两块补完。
从今以后,就把「不撒谎」和「有条件就帮助别人」加入我们的道德信条。
最后,为什么我在上面在行事依据之前要加个「暂时地」?
我在看《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时候,感觉到了和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相似的味道。康德说的通过理性达致的这个最高的善良意志,这不就是马克斯·韦伯笔下新教徒们心中的上帝吗?而康德这种绝对义务式的道德命令——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道德反省的新教伦理也很相像。
所以,我是学了半天学了一套打着道德形而上学幌子的基督教道德吗?
所以,终究还是要直面「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这样的问题吗?
康德在第3章里提到这些问题,暂且留待以后再探讨。
参考文献:
邓晓芒: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句读,人民出版社,2012
Immanuel Kant, Mary Gregor: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Cambridge, 2012
陀思妥耶夫斯基,臧仲伦:卡拉马佐夫兄弟,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Dostoevsky, Pevear and Volokhonsky: The Brothers Karamazov
Thanks for reading 正十七’s Substack!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